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今日镇海】打造家门口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十六载研究生教育工作结硕果
作者:,日期:2020-07-02

  ■记者张超梁 通讯员高晓静 王珏

  自2004年4月建所以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始终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将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视为材料所的重要使命之一。十六年来,宁波材料所研究生教育与研究所科技事业同步快速发展,已基本构建起学科布局合理、师资力量强劲、培养管理规范、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平台。

  高标准严要求

  “记得有次做横向课题实验,由于我是第一次做,我的导师虞锦洪研究员并没有直接发我一打资料,让我自己摸索,而是亲自带着我和师弟在实验室撸起袖子从早做到晚,顺利完成实验。借此契机,我也学会独立操作此项实验,可谓事半功倍。”今年6月下旬,正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吴宇明,通过微信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宁波材料所近三年的硕士学位攻读、在学期间的学习科研生活。

  在获得材料领域硕士研究生学位后,吴宇明选择一边创业,一边申请赴国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最终,凭借过硬的综合能力,他申请到每年6.8万澳元的全额奖学金。“特别感谢导师虞锦洪在科研工作上的悉心指导,碳素功能材料团队负责人江南研究员搭建科研平台,并引领科研前行。”吴宇明表示。

  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是宁波材料所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科学院在浙江省唯一的直属科研机构,宁波材料所始终秉承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的优势,同时依托自身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链条,探索教产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区域产业培养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宁波材料所研究生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戴高乐表示。

  培养研究生的主体是导师。谁能想到,最初建所时,宁波材料所仅有2名导师。时过境迁,如今该所已拥有包括2名院士、9名国家杰青/优青、32名国家高层次人才在内的逾260名研究生导师“天团”。

  如何招收足够的研究生是培养的“源”。十六年来,宁波材料所招生渠道不断拓展,招生指标持续增长,与高校合培体系不断完善,招生规模从建所初期的“带来”几个学生,到目前每年招生人数逾500 人,大大扩充了研究生的“量”。“其中,国科大的招生指标从2008年的52名到2020年的148名,增幅达185%,体现了国科大对材料所研究生教育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因为在中科院内,研究生招生指标是最稀缺的资源。”戴高乐说,截至2020年6月,该所已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3161名,其中国科大体系研究生1103人、与高校合培研究生926人、课题研究生1057人、同等学力申请学位45人、外国留学生30人,在学研究生已达1208人。

  培养质量是研究生工作的灵魂。十六年来,宁波材料所始终高度重视把好毕业生“出口关”,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等国际知名高校深造,服务中石化、中石油、中船重工、中国核电等大型国企央企,及韵升集团、杉杉集团、长阳科技、激智科技等区域相关企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研究生培养体系日趋成熟,日常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学位管理等工作已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研究生的全流程管理严格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戴高乐说,近年来,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先后已有2名学生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20名学生获得中科院院长奖,12名学生获得国科大“三好标兵”称号,20名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毕业生,10人次学生获得中科院/国科大各类冠名奖学金,500余人次学生获得国科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办学特色鲜明

  “当你打算放弃梦想时,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一年。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观念。”宁波材料所是易鹏鹏梦想启航的港湾。

  作为一名宁波材料所2006级硕博连读生,易鹏鹏学的是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在学期间,他成为第一批浙江省科技特派员,跟企业打交道,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等方面难题,成了家常便饭。这也让他对企业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让自身未来发展定位更为清晰。

  2011年毕业后,易鹏鹏先后任职于宁波松科磁材有限公司、宁波金力永磁有限公司,勇挑研发总工程师这一重担。正是他在企业科技创新大海中的多年劈波斩浪,宁波市拔尖人才、奉化市优秀创新型人才与宁波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接踵而至。

  十六年来,宁波材料所研究生培养力度不断增强,培养特色逐渐显现。“科教融合、教产融合就是将科研与教育、教育与产业有机相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这是我们宁波材料所研究生教育最大的特色。”戴高乐说。

  该所先后与韵升集团、激智科技、长阳科技、中银电池、维科集团、松科磁材等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研究生学习实践基地,并从中聘请30余位企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2015年,宁波材料所迎来首个本地企业在该所设立的奖学金——宁波长阳科技有限公司设立“长阳奖学金”。“从当年开始,每年将会评定一次‘长阳奖学金’。”戴高乐说,该奖学金获得者从该所在学研究生中遴选优秀学生,并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近5年来,先后有9家企业在宁波材料所设立冠名奖学金,数字的背后充分体现了材料所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奖学金的设立,一方面助推该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以此为纽带有效深化所企合作,在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强化企业与研究所互动和交流。”戴高乐表示。

  宁波材料所还充分利用自身300多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并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中心开展应用研究,了解行业技术需求,突破企业技术瓶颈,真正构建起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为企业培养输送亟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截至2020年6月,宁波材料所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484名,其中约53%毕业生赴企业工作,为区域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毕业生已担任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副总或技术部门负责人,在相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材料产业是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宁波材料所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沃土,也对材料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让宁波材料所研究生拥有更多释放自身价值的机遇。“材料所将引导更多研究生选择留甬就业,助力宁波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宁波材料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潜力无限

  今年6月上旬,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建设工程迎来聚方楼主体中间结构验收。这是继2019年12月聚方楼主体结构结顶后,该工程建设取得的又一关键性进展。

  面对疫情,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项目部参建各方不惧困难,前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于2月21日正式复工。“在保障进度的前提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项目部质量员拿着卷尺和仪器每天到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对不能满足规范的,严格要求整改;不能整改到位的,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确保建成一个精品工程。”浙江二建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周庆来说。

  2015年,中科院与市政府共同研究决定,依托宁波材料所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2月,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揭牌,并签署加快推进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建设合作备忘录。2019年1月,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建设开工仪式在我区举行。

  引进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是市委市政府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突破口,打造拔尖人才发展高地,加快推进“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市、区两级职能部门的精准支持下,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建设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方案设计、参建单位招标等工作相继完成。

  “这离不开在市、区两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精准推进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建设的方案设计、前期审批、招标等各项前期工作。”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园区建设办公室主任雷金常表示。

  由宁波材料所承办的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位于甬江科创大走廊、中官路双创大街核心片区,即中官西路与庄市大道交叉口西南侧,总投资约9亿元,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2022年正式启用。建成后的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将立足“小规模、高质量、国际化、科教产融合”定位。“到2025年,学院在学研究生规模预计将达2000人,教师规模为400人,力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学院,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戴高乐说。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科研资源,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深入探索产学研紧密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同时,以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为载体,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引进链,在宁波材料所‘一肩三责、三链融通’的创新链条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区域产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戴高乐述说未来目标,借助中国科学院大学首个京外科教融合学院——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这一新平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导师队伍,布局优势学科,提高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争取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原文发布于2020年6月30日《今日镇海》第3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zhxww.net/html/2020-06/30/content_3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