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宁波日报】精密“电子皮肤” 让假肢产生“触觉”
作者:,日期:2018-11-23

  假肢也能产生“触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团队在导体与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构建出更为精密的“电子皮肤”,甚至可以让病患感知微弱的脉搏和蚊虫。这一成果目前已发表在了《科学》子刊Science Robotics上。

  “目前,大多数的‘电子皮肤’只能将外力刺激转换成模拟信号,无法像人体皮肤一样将外力刺激转换成生理脉冲,并精确地传送给神经系统直至大脑。”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磁电子材料与器件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一问题,博士生巫远招、刘宜伟副研究员和李润伟研究员巧妙地采用“电感—电容振荡”机理设计电路。当假肢受到刺激时,电路的频率就会发生变化,并将相关信号发送给大脑。

  在此基础上,团队设计了“Air gap”结构,采用非晶丝作为磁芯提高其性能,获得了灵敏度更高的数字化柔性触觉传感器件。通过优化传感器的模量和结构,这一“电子皮肤”既可感知微弱的蚊虫和脉搏,也可以感知搬举重物时的压力。

  同时,这种“电子皮肤”如果应用于软体机器人,可使其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的工作环境中替代人。这一科研突破已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中日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创新团队等支持。

  据悉,这项研究尽管前景可期,但目前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需在传感器和人造神经突触等基本单元的功能开发,以及人造感知系统的完善等方面下功夫。”该项目负责人说,功能强化和拓展后,可以尽早投入应用,造福人类。

  (金鹭)

  (原文发布于2018年11月23日《宁波日报》第9版)

  【原文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8-11/23/content_113749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