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文化 > 专题活动 > 三严三实 > 学习交流
敬畏感与责任心
——高分子事业部 刘小青
作者:,日期:2015-08-04

 

  敬畏感与责任心是有一些关系。人只有在有敬畏感的时候,才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做,不该做,但是如果什么东西都不做,什么东西都不该做,那就一事无成,所以还要结合责任感,因为责任感必须要求我们做一些东西,所以这个题目也可以叫做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我将结合我自己个人的身份来讲一下对“三严三实”的理解。深刻剖析,首先要分析自己的角色,其实我是团队里的一员,大家都很清楚,我想作为一员,首先必须承担的,是一个团队成员的义务。同时,我又负责了一块,在这里面我也承担一个小的领导,或者一个小的指导者的角色,分析了这两个角色。我的报告将以“分享一句话”,“践行几个词”,“坚守一件事”三个部分展开。 

  分享一句话——“成功了找客观原因,失败了找主观原因”。这是我在联想学习一年,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也是联想复盘方法论的核心之一。在集体里面,你有了功劳要归结到客观原因,不要觉得自己是最强的,因为团队力量最大,在失败的时候不要说客观的理由,其实是你自己没做好,如果任何一个团体有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准绳,那么它是所向无敌的。 

  我前几年在合作公司挂职,负责生物基无醛胶黏剂的产业化工作。今年完全回到所里之后,我一直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复盘,在分析我记忆当中最深刻的几件事或几个经典战役,是个人的能力?还是团队的配合才做成了这几件事? 

  我觉得第一件值得一提的是一份坚持,我们在201111月份在苏北做实验的场景。当时我们没有设备,带着几个学生,用手搅了56吨胶黏剂,然后我们的产品到美国去检测。第二个牺牲。我女儿是2012427号出生的,这是我老婆考虑到我工作很忙,马上放五一假了,所以去剖腹产,她说我生孩子都要看我的时间。第三个是一点表达,我们去推广项目,要向很多人做推介,向很多企业老总讲解,你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是一丝忍耐。因为到社会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需要忍耐。我也就觉得只有这四点给我留下了记忆,然而这四点也只是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真正分析一下,无醛胶产业化能做到今天这个样子,最核心原因在哪里。我想第一个是技术本身,致力于解决消费者的“痛点”需求。第二个是材料所的平台,作为科学院平台,材料所相对是容易占据宣传的制高点。第三个是朱锦研究员提供的机会与公司徐总的大度。所以真正总结一下,做一件事,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天时地利人和是最重要的,其他个人因素真没有那么大。借此机会,我想说说我的一个梦想就是要打造一个团队,大家都能践行这句话,成功找客观原因,失败找主观原因。因为只有这样,不管做什么事,都能成功。为什么这样讲,成功首先是负责人的自我成长和升华,我们知道以身作则,不是教育他们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作为领导者个人真正做到这一点,团队才会做到这一点,这是我一直的梦想,我想自己打造这样一个团队。 

  践行几个词——“不争,不抢,不等,不靠”。 

  在一个大的团队里面,不可避免有很多人会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态,反正我不是老板,所有事情都是老板说了算,我在底下乘乘凉,挺好。还有一句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团队里面有很多人,资源有限,团队负责人怎么分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现象可能也会存在。还有一种心态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外部资源,为团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到了朱锦老师的团队,我就首先想到我要养活我自己,我要养活我所带领的学生和职工,因为如果你在团队里面,在有人帮助你的时候,你还能做到这一点,你单独承担责任的时候更做不到。我刚开始就想这么做,经过这几年,像我们年轻人拿到大项目很难,但是只要你努力,小项目还是很多的。经过几年在朱老师指导下,在生物基热固性树脂方向拿的经费还是很多的。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小项目虽然很小,但是积累多了也是不少的。 

  大家读了很多书,很有学问,到外面去跟别人交流,去申请项目,把你的东西推介给别人的时候,面子会过不去,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是你在生存受到压力,在你快活不下去的时候,你的面子是否值钱? 

  按照彼得格鲁克的理论,一个团队一个人要有贡献,就必须和外界发生关系,一个团队申请经费,让别人认可你,就是外界发生关系,不能让外界认可你,你的工作是没有效率的。在横向课题这块儿我也有一个体会。我上次跟一位领导讲,我说技术是处于产业链最前端,但是在食物链最底端。从价值分配来讲,只要出了问题都会找技术,但是利润不一定分配给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通过其他途径,通过其他路径,来让自己将技术转移出去的成功率高一点?从做材料角度来看,像我们材料所,主要提供技术,然后把你技术放在产品内去生产,然后产品有销售有使用,这就是一个产业链,如果你直接从技术提供方去找产品生产方,会遇到很大阻力。 

  如果我的技术先和产品销售和产品使用方发生联系,真正找到市场需求,然后用市场需求去倒逼生产,然后让生产倒逼技术提供,这样路会顺很多。我今年朝着这个方向试过两次,想过很好。 

  第三就是坚守一件事,现在社会上有将“教授”叫成“叫兽”,“专家”称作“砖家”的现象,也是社会上对专家教授不认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一直担心,什么时候“导师”也会有另外一个可以替代的词?本来作为导师的我们是要培养祖国下一代,是非常神圣的,现在很多娱乐界都有导师,这是中国好声音的音乐导师,我真的不希望,以后导师也会有另一个代名词,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 

  我刚刚开始带研究生的时候,我也学过一些比较年长,很有经验的人,说的一句很酷的话,“学生不毕业跟我有什么关系,那是你自己的事。现在想想,学生不毕业跟自己怎么可能没有关系,首先是我自己给他定的课题,我自己给他多少辅导,我自己的高度在什么地方?这些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如果我们自己的高度不够,我们自己也做得不够,我们就不应该去批判他,说这个跟我没关系,这是一种责任感,这是我们作为导师的责任感。 

  第二个就是说“生源不好,学生素质越来越差!”我为了这个报告好好分析了我带过的几个学生,我从2011年开始带学生,这里面有联合培养学生,有统招学生,有来自河北大学,有南昌大学也有浙江大学的,我其实看看学生生源不是大问题,我的第一个学生只发了一篇文章,后面学生发的都做得比较好,有一个河北大学的学生一年发了3SCI论文,有一篇影响因子超过8的。后来我分析,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只会在刚开始进所的时候,可能会有所表现,但是通过我们导师的努力,把他们的能力全部提高起来,这不正是我们的责任吗?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生源不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另外,我们也在抱怨学生不爱做研究,没有追求。 

  现在社会多元化了,学生不爱做研究,有其它的理想和职业选择,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作为导师要培养的是他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就够了。 

  我在这里总结一句话,就是研究生培养,导师尽心最重要。我经常会跟外面企业联系,说实话,我在学生上花的时间不多,但是我在学生身上花的心思很多,我培养学生,从硕士生进所的第一个半年我基本上是不管的,既然是研究生,他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自己去学习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团队里有老师,师兄,师姐,他完全可以自己努力和别人交流,自己成长,这是让他自己成长,到第二年春节之后我要找他们谈一次,看看他们发展怎么样,到7月份我会和他们深入交谈,我要完全把握他们的研究方向,他课题的进展,因为你必须要帮他把这个思维方式建立起来,所以每年我会在7月份的时候,跟所有学生谈,发现有的学生进展很好,我会让他自己去做,有的学生进展缓慢,我会每两个星期找他谈一次,真正的是手把手的教他们,让他们慢慢掌握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和方法论。今年毕业的时候,组里组织了一个谈话,就是研究生毕业后讲一下他们的感受。我有一个学生毕业了,是一个男生,他在讲的时候哭了,他为什么哭,他说在去年8月份9月份他做得太苦了。 

  我当时心情不太好受,你像培养自己的孩子,孩子太苦了,作为家长能不难受吗?但是这个过程又是他们必须经受的,他们必须成长,这对他有好处。所以,培养研究生导师尽心很重要。 

  我最近看了一些闲书,对这句话我很认可推崇,“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终点的起点,但可能是起点的终点”!这是丘吉尔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