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文化 > 专题活动 > 讲爱国奉献当时代先锋主题征文
全体党员学习大会观后感
作者:稀土实验室党支部 欧阳亦,日期:2018-12-13

近日,我们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实验室党支部组织了一次“讲爱国奉献,当时代先锋”全体党员学习大会。在金秋时节,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在科研之余抽出时间,齐聚一堂,听老一辈科学家、共产党员讲他们学习和工作中的成长轨迹,学习他们的科研观和价值观。

首先讲述的是陶文铨院士。陶院士早年跟随交大西迁的脚步来到西安,经历了西交大从无到有的历程,是西迁精神的见证人。什么是“西迁精神”?指的是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由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交大西迁,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做出的一次勇敢开拓和尝试。他们离开工作条件优越的上海,为迁校付出极大心血,迅速在西安田野周围简陋校舍中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交大的种子在西安种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生根发芽、生长枝叶,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已是一颗参天大树。西交大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离不开陶文铨、张鸿、陈大燮、钟兆琳、赵富鑫、周惠久、黄席椿、沈尚贤、严峻等老教授的勇敢进取和尝试,他们中许多人为西交大的建设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了他们的一生。如今人们站在西交大美丽的校园中,应该感谢前辈们在60多年前为迁校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同时也应该为他们当年的满腔热血和崇高精神而感动。这样的精神财富,在世界飞速发展、年轻学子受到各种价值观冲击的今天,显得尤为宝贵,静心体会之中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随后讲述的是奋进的科学大咖,施一公院士。在之前的印象中,施一公院士是一位时常出现在热点新闻中的公众人物,是在《细胞》、《自然》、《科学》杂志发表高影响力论文的学术明星,是天之骄子。然而,在他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他早年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在美国求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印象最深的是施院士在已经取得国外大学终身教职后,放弃在国外的一切待遇和身份,毅然回国为祖国科研发展做贡献。这样的决定来源于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怀,也是来源于想要改变社会、利用自己所学造福更多群体的愿望。在世界华人圈中,都认为这一行为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如今,随着西湖大学的建立、施一公院士正在以自己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作出新的尝试和创新。我相信,施一公院士在学术和社会贡献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奋斗,同时也离不开他对社会发展的忧思和关心,以及其坚定的价值观。

最近,我们实验室还送别了从实验室成立早期到现在为实验室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李东老师。我们这些同届的年轻学生时常遇见这位慈祥的老人,但实际上对李东老师既熟悉也陌生:在早晨时常看见隔壁办公室桌上放着一瓶热水、李东老师在自己电脑上浏览国内外稀土永磁行业的最新进展;在上班时间偶尔碰见实验室的年轻老师在向他讨教问题;有时实验结束很晚,走的时候碰见李东老师独身一人收拾好自己的电脑,走出实验室大楼。他的名字出现在实验室人员的领导层,所有人都尊敬他的名字,我们却不受他的实际管束,这让我困惑很久。在我们为李东老师举行的送别会上,实验室员工们都讲述了这十来年和李东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才了解到,李老师在实验室建设早期为我们实验室快速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为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划定了框架、指导了一批年轻教师成长。“润物细无声”,我在听到这些故事后的感受。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他不一定一直出现在获奖名单中、也不一定一直出现在领导致辞中,但是实验室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奉献和成果。即使是研究方向和稀土永磁并不直接相关的我,也使用李东老师十年前设计的实验设备,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这样的故事,带给了我们一种深刻但是又淡如水的感动,因为它已经融入在我们每天学习和工作的气氛当中,使所有人受益,但它不张扬自己的存在。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受到挫折和各种理念的冲击,失落和迷茫之际也许彷徨无助,但在听完交大西迁故事、听完施一公院士和李东老师在他们的人生十字路口如何做出选择后,一种令人坚定的精神力量在鼓舞人心,它仿佛在告诉我们,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或失败动摇内心,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漫长的岁月中、体现在他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中。历经困难的洗礼才显得精神可贵,才会有感人的故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