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坐在影院里,屏幕上的光影闪烁,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37年的南京。那不是我们熟悉的繁华金陵,而是一座被战争蹂躏的城池。《南京照相馆》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以小巷弄堂里普通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
影片中最令我动容的是那群小人物如何从自保到觉醒的转变。邮差阿昌起初只是为了活命,翻译王广海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演员林毓秀在乱世中艰难求生。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最朴素的生存欲望。然而当那些记录暴行的照片在他们眼前显影时,某种更深层的东西被唤醒了。那不是英雄主义的冲动,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良知选择——守护真相,就是守护人性的最后底线。
照片在显影液中逐渐清晰,如同历史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而人性的光辉也在黑暗的时局中慢慢显现。照相馆老板老金那句“有些光,不能见,但要存着”的台词,道出了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核。那些被缝入衣襟的底片,不仅是日军暴行的证据,更是一个民族记忆的火种。
令我深思的是影片对“记忆”的思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照片可以随时拍摄、随意删除,我们很难体会到那一卷胶卷所承载的重量。正因为影像如此易得,我们反而容易遗忘影像背后的真实。《南京照相馆》提醒我们,每一张记录历史的照片背后,都可能有人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不是技术的价值,而是良知的选择。
和平时代的繁华与屏幕上的历史形成强烈对比。我想起影片结尾那些真实历史人物的介绍——罗瑾、吴旋,以及许许多多无名的守护者。他们用生命保存的不仅是几张照片,更是一个民族对真相的执着,对正义的信念。
《南京照相馆》用克制的镜头语言,让我们直视历史的阴影,思考自己在时代中的责任。在真相容易被掩盖、历史容易被淡忘的今天,这部电影来得正是时候。它告诉我们:守护记忆,就是守护我们的良知;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
暗房中的显影过程需要时间,历史的真相也是如此。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都至关重要。这或许就是《南京照相馆》留给观众最珍贵的思考。
稀土永磁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党支部第一党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