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文化 > 创新论坛
“党员在行动”之学生记忆最深的导师二三事
作者:,日期:2016-09-12

  编者按:有人说有一种教育是责任,有一种无私是教师,有一种美德是师德,还记得失意时,鼓励你奋起;小有成绩时,为你欣喜若狂;茫然无助时,给你温暖的力量的老师吗?在2016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编辑整理了一些记录研究生导师点点滴滴的文字,旨在营造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浓厚氛围。 

    

  20137月,当我面临影响我科研生活的第一个重大抉择——确定研究课题。我的导师许赪和我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她将选择机会交给了我,让我自己找出几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供选择,最终确定了自己的课题。我认为兴趣是做科研的主要动力之一,许老师尊重我的选择,让我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后续也为我提供了许多支持。能遇上如此亲切开明的导师,也许就是我科研路上最大的幸运。 

  许老师是一名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5年的一通电话。当时我在准备一个PPT,但因为拖得比较晚,我在前一天晚上才完成。发给许老师后,我觉得应该没问题了,就放轻松回到了寝室。但没过多久我就接到了许老师的电话,我才知道我错了。在电话中,许老师指出了我PPT中许多应该修改和注意的地方,也和我讨论了好几个问题。这通电话讲了整整快一个小时,而且电话那端偶尔还传来小孩子的嬉闹声,这不禁让我有些感动。放下手机的我马上赶往办公室去修改我的PPT,深怕会辜负许老师的期望。 

  许老师的英语水平很好,知识面也很广。组会上,针对每个学生的报告,她都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和建议。和课题组其他导师的学生聊起许老师时,他说有一次在与许老师聊起他的课题,他第一次认识到许老师对他的课题竟然了解得那么透彻,感觉就像自己的导师一样,让他不禁对许老师的认真负责深感钦佩。 

  ——表面事业部  刘继康 

        

    

  我所在的课题组,研究生比较多。我的导师张驰老师每周都要抽出专门的时间,跟学生一起探讨科研工作。十多个学生,每个人都是在耐心听取研究工作汇报后,还要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经常是从下午一起探讨到晚上接近十一二点,有时候晚饭也顾不得吃。指导学生之所以需要费苦心,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根绳勒紧所有的个性。因此就要站在学生角度去共情体谅,体谅学生的深层自我,才能进一步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长处。这真的需要真诚的投入,不只是时间精力,还要有感情的投入。就是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心的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 

  去年底,许多学生的论文需要修改,张老师经常改到深夜,可以说是从逻辑用词,都是在斟酌。有一次,一位学生因为一篇会议论文截稿时间临近,张老师下班也不回家陪着他一起改到深夜,终于陪学生一起在凌晨之前系统关闭前顺利提交了论文。这些事虽是本职工作,但真心站在学生角度而言,却件件都不是小事。 

  还有2016年初,我们几个学生团队要参加一个比赛。比赛过程中,从初赛、复赛、决赛,张老师都是尽力陪我们一起准备努力。在参加复赛的过程中,陪我们演练比赛PPT到凌晨,给我们以鼓舞。期间比赛团队时间最紧迫的时候,张老师和我们一起连夜修改方案设计,甚至连续三天熬夜通宵。最终,比赛取得了不错了成绩,获得了大赛荣誉的同时,研究生的热情和自信心都一定程度上被进一步激发。 

  ——先进制造所  孙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我的导师李润伟的为师之道。作为学生,随着科研进行,一定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当遇到难题时,他会提供你解决难题的方法,比如如何搭建可以测试的数据的实验设备,帮你分解难题理清难点究竟出现在哪些环节,帮你联系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家以提供相应帮助。而这些技巧的学习往往比直接告诉我们答案更有成就感。 

  如果有人问我们在组里学到什么本领?我的答案是:“解决难题的方法以及遇到难题的那份淡定与从容。”这即是李润伟授于我们的渔。 

  在生活方面,大到生病住院,小到是否吃早饭,都事无巨细,少有遗漏。作为一名长者和前辈,李老师考虑问题的深度以及广度远胜于我们,而这也能为我们提供最诚挚的服务和最给力的帮助。 

  ——磁性材料事业部  潘亮 

    

    

  我是2016年毕业的研究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得到了我的导师杨桂林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亲切关怀和热诚鼓励。 

  杨老师在论文的选题、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的撰写等全过程中都给予我精心的指导和孜孜不倦的教诲,始终是我学业上最大的支持。他对于学习的严谨求实,对于工作的无私忘我、奋进执着、积极乐观,都深深的打动着我;他的言传身教,不仅使我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更让我养成了认真、踏实的作风这一切将使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无穷。 

  ——先进制造所毕业生  赵洪震 

    

    

    

  我是2015年毕业的研究生,犹记得研究生期间,我的导师黄庆老师对我的叮咛和嘱托。第一次写文章时,黄老师说,文章要像讲故事,讲的引人入胜才行,不能堆砌说图片一是什么,图片二是什么。后来写文章时,黄老师说,有人做实验会沿着一个点深入挖掘,有人会由一个点启发联想跑到另一个体系,后者往往是聪明的人,而你聪明。 

  黄老师会说,“研究生在课题组最重要的是能有所收获,学有所得,不要荒废了时光便是最重要的”。 

  四年里,我信马由缰乱做实验,把SPS的实验室当作车棚堆放杂物,把办公桌搞的乱做一团,在办公室随心贴上自己的画作,没有听过一句阻止,受过一次责备;四年里,我可以跑去西安、常熟、上海、北京、韩国,或实验或交流,可以拆卸SPS的大部分零件,自由购买每一个实验用品……黄老师收放自如的培养方式,让我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 

  ——纳米事业部毕业生  申璐